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风采
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本科生赴北京开展暑期科研交流活动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09-10

为拓宽学生科研视野、培养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并提升发现问题与科学研究能力,基础医学院经择优选拔,推荐6名学生代表于8月1日至30日赴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名校开展暑期科研学习活动。活动期间,同学们在多个名师实验室跟随课题组老师深入学习,参与实验设计,接触前沿技术手段,并结合原理与操作系统掌握各类实验技术,从而全面体验了科研的全过程。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科研学习,同学们拓宽了科研视野,在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紧密结合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研学习提供了方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分享吧!

221班汪梓航同学在北京大学邱义福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科研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掌握了质粒的构建方法。她在此次实习中不仅熟悉了各种实验仪器和实验流程,还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专业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汪梓航:这短短一个月的北大之旅,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历练与成长。在专业层面,我跳出了书本的框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操作能力,特别是掌握了两种质粒构建方法,理解了不同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优劣,科研思维得以具象化。在视野层面,亲身体验国内顶尖实验室的运行模式、科研氛围和平台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格局,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个人层面,独立在京的学习生活锻炼了我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邱义福老师实验室的这段经历,如同一颗火种,燃起了我心中更旺盛的科研热情,也为我未来的学业和科研道路树立了更高的标杆。衷心感谢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为我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诚挚感谢邱义福教授慷慨提供这次进入高水平实验室学习的机会,更要向实验室里每一位给予我无私帮助和耐心指导的师兄师姐们致以最深的谢意。

221班冯连宇同学在首都医科大学李兵辉教授的课题组进行了科研训练。他跳出了课本的范畴,将所学知识彻底转化为了生动的实践,在这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他掌握了细胞培养,病毒包埋,细胞转染等多种生化实验的相关操作,这一个月的学习实践令他受益匪浅。

冯连宇:8月份在北京学习的一个月让我收获良多,衷心感谢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为我提供了如此宝贵的机会。我与各位优秀的师兄师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探讨,这使我的思维更加开阔。此外,北京的科技氛围也深深影响了我: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人才,让我直面科学前沿的突破与挑战。在和师兄师姐平时的交流中我也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年轻学者,必须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最后再次感谢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感谢首都医科大学李兵辉教授,感谢李老师课题组团队的各位师兄师姐。

221班倪家俊在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学习。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他看到了传统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融合,知晓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前沿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学习路线有了进一步的规划。

倪家俊:在基础医学院的鼎力支持下,我十分有幸地能够在2025年暑期前往北京大学,并在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饶毅教授是生物医学界的学术泰斗,其实验室严谨求实的作风让我深受触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要学习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的学生,我也在北大饶毅实验室中看到了传统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融合,知晓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前沿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饶毅教授的推荐下,进一步向首都医科大学张翼老师请教目前的生物信息学的前沿研究内容,这次请教令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并对自身学习路线有了新的规划。这短短的一个月,对我来说是一段熟悉又陌生的旅程,熟悉的是和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一样的严谨认真的学术氛围,陌生的是很多未听说过的前沿知识。在北大饶毅教授实验室的这段经历,也让我在未来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上拥有了更大的信心。由衷感谢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给予的这次机会,更感谢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鼎力支持,还要感谢南大和北大的各位师兄师姐对我这位无知晚辈的指导。我将继续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更加努力,不断求索,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未知的边界。

221班刘诗曼同学来到了北京大学王韵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学习。这段经历让她对神经科学领域的认知愈发深入,实验技能与科研能力得到极大锻炼,在熟练掌握各类实验技术与操作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独特魅力。

刘诗曼: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夏天,我有幸前往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段时间不仅让我对神经科学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在实习期间,我实操了多种实验技术。这些实验技术不仅让我对神经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魅力和挑战。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前进,这些经验将成为我未来科研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更多的科研工作中,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31班艾子涵同学来到了北京大学程强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学习。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大学程强教授实验室学习,让艾子涵同学收获颇丰。她不仅系统学会了分子克隆、细胞培养、脂质纳米颗粒合成等核心技术,更在从实验构思到实操落地、从吸取失败教训到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全面锻炼了动手能力,逐步构建起严谨的科研思维。

艾子涵:在2025年暑假,我有幸前往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程强教授实验室,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科研实践。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接触到生物医学的前沿研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严谨与创新精神。实践期间,我先后在两位博士师兄师姐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分子克隆、细胞培养以及脂质纳米颗粒合成等关键技术。从实验设计到操作细节,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到最终独立完成项目,每一步都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与科研思维。每周的组会交流,也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与学术思辨的重要性。此外,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深深感染了我。未名湖的静谧、图书馆的专注,都成为我心中难忘的画面。这次实践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坚定了我投身科研、服务社会的信念。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一粒种子,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将继续怀揣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努力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科研工作者。

231班王晞婕同学来到了首都医科大学梅林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学习。在这一个月的实践中,她掌握了质粒提取、纯化病毒等相关实验操作。这段经历让她受益匪浅,她不仅掌握了生化核心实验操作,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晞婕:这个夏天,我在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梅林教授实验室的科研见习经历,是一次深刻的成长蜕变。从初入时面对精密仪器的忐忑,到独立完成实验后的雀跃,一个月的时光让我对医学科研有了全新认知。初到实验室的严格培训让我明白,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步操作都关乎结果的可靠性;带教师兄“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一次成功”的叮嘱,更是给了我突破自我的勇气。从最初对着质粒大提protocol手足无措,到历经四小时独立完成实验,再到顺利掌握AAV纯化病毒等技术,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前辈的指导与自己的坚持。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分子生物学核心实验技能,更让我看清自身不足。未来的学习中,我会兼顾理论积累与实践锻炼,带着这份科研热情继续前行。

此次暑期科研学习活动是基础医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优质育人资源的一次成功实践。活动有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此类高水平交流平台,持续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1299号(前湖)
电话:0791-86361693
E-mail:luhaishan@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