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师说(第八期)| 王瑞珍:勤研医术承医道,杏坛烛火映初心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07-25

王瑞珍,中共党员,江西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生于1941年,自1964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成为本院生物化学专业第一个研究生,留校任教后担任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苦难淬火志弥坚

旧社会的风雨曾浸透王瑞珍老师的童年。饥饿与困顿如影随形,底层百姓的挣扎让她深谙旧社会的痛苦。新中国的曙光终破阴霾,党的关怀如春风化雨为她敞开求知之门。她紧握机遇,怀揣对医学的赤诚热爱,从江西医学院本科起步,在学术领域砥砺深耕,1965年她成为省内首批研究生。对于党的关怀与培养,她铭记于心并将这份感恩化作一生的坚定信念,矢志以毕生所学报效党和人民。

杏坛丹心育桃李

本科毕业时,多数同窗奔赴临床一线,王瑞珍老师却毅然选择鲜有人行的育才之路。“在求学生涯中,我目睹了党组织为我们学生谋福祉的诸多善举,从改善教育资源,到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桩桩件件,我对党充满感恩和敬仰”。她听从党的安排,分配至基础部,投身生物化学教学科研。从此,讲台成为她生命的阵地,学生成为她最深的牵挂。每堂课皆精心雕琢,她坚持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只为在上课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生命的讲台,以责任铸就。严重心脏病未曾动摇其坚守。一次为87级学生授课前,在上课铃响起后同学们却还迟迟不见这位平时比他们来的都早的老师,大家意识到可能发生了意外,在班长的带领下大家纷纷出去寻找,果然在楼梯口处找到了晕倒的王老师,同学们立即将她送往医院。需要静养两周的她却在翌日晨曦重返讲台,面对劝阻她轻声回应:“这是大课,临时换老师,孩子们的学业怎么办?” 王老师的忘我坚持让“责任”二字灼灼生辉。藏于体内30余年的心脏起搏器,至今仍随岁月跳动,无声诉说着师者以生命守护使命的誓言。

科研勇毅攀高峰

教学精耕不辍,科研步履铿锵。王老师视集体备课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常彻夜核对教案;指导新教师时,从板书设计到课堂互动倾囊相授,实验课前必亲赴预试,严谨验证试剂,在脑胶质细胞瘤研究领域坚持探索。文献深掘、团队论证、方案确立、数据记录——每个环节她精益求精,亲历亲为。“当时很辛苦,常常是教学任务一完成就立马投身实验室搞研究。硬件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好,夏天的时候无论是讲课还是做实验都要被汗水浸透衣裳。好在坚持了下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回想过去的经历,王老师万分感慨又充满欣慰,她用半生坚守诠释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的初心,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薪火相传启新程

1985年,党旗下宣誓的王瑞珍热泪盈眶,在党的光怀中成长的她始终铭记党恩,坚定育人初心,以知识为火种,培育医学栋梁。谈及一辈子的教学生涯,王老师颇有感触:“在教学过程中,我愈发认识到,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的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将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耄耋之年,她寄语师生代表“勤研医术承医道,不负韶华逐梦潮”,勉青年教师夯实专业、创新科研、弘扬协作;励莘莘学子珍惜韶华、精研医术、勇逐梦想。

“信仰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从艰苦求学到杏坛楷模,王老师以矢志不渝的讲台坚守、精益求精的科研求索,用一生的岁月书写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仰答卷。那枚跳动三十载的心脏起搏器,不仅是生命的律动,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教育家以信仰对抗岁月、用丹心照亮医学长河的永恒见证。王老师的故事是千万个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也是学院发展的脊梁,这份对讲台的坚守与学生的热爱,也将传承于每一位教师的行动中,为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1299号(前湖) 八一大道461号(东湖)
电话:0791-86361693 传真:0791-86361693
E-mail:sbms@ncu.edu.cn luhaishan@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