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师说青言
师说(第七期)| 范淑荣:行远自迩育人心,笃行不怠科研路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01-2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院教师秉承“崇德博识、守正创新”院训,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干担当砥砺奋进,凝聚硕果累累芳香满园。为进一步宣传我院优秀典型先进事迹,讲述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学院特设【师说·青言】栏目,传递正能量,激励教师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共同朝着“育一流人才,创示范学院”使命愿景不懈奋斗。

本期【师说】小宝小贝将带大家走近范淑荣老教授,讲述一位优秀技术人员矢志不渝的实干故事。

范淑荣,1935年出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主任技师,原江西医学院生物教研室(细胞遗传教研室)老师,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在江西医学院开启数十载生物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期间荣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多次被评为江西医学院优秀科研工作者,为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学无止境,不断求索

1951年1月,年仅16岁的范淑荣老师和成千上万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卫生学校学习战场救护、止血包扎,成长为一名战地卫生员,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备力量,准备随时应召入朝。虽因战争结束未能入朝,但范淑荣老师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1952年,她跟随着部队,转战于第四军医学校、第六军医大学、第八军医学校,因第八军医学校与江西医学院在1958年合并,至此,范淑荣老师来到南昌开启了她在江西医学院数十载作为生物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

笃行不怠,行远自迩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坎坷、艰辛常伴,每一步前行都是汗水铺就。面对学院教学标本数量短缺的情况,范老师下大功夫,亲手制作大量生动、形象的教学标本,为师生提供珍贵的学习素材,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标本数量和质量。为采集马蛔虫标本,她曾带领同事在条件恶劣的军马场马棚里彻夜守候。夏日马棚臭气熏天、蚊虫肆虐,她毫无怨言,坚守岗位,只为获取优质标本。制作玻片标本时,面对药品毒害,她毫不退缩,严谨对待每一步操作。经她精心雕琢的动物剥制标本、注射标本、植物蜡叶标本,不仅是教学用品,更是精美艺术品。

范老师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较早开展细胞超微结构电镜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面对着条件简陋、经费短缺、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她保持“不怕苦、肯吃苦”的奋斗精神,怀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她回忆起当年那段峥嵘岁月,也只是笑着淡淡的说“当时江西医学院没有电镜,需要到十几里路远的江大去,有时碰到下着大雨的情况,就一步一脚泥走过去,一点一点学习积累,克服重重困难做科研”。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珍惜每一次出去进修的机会,要学到东西,一心一意做事,不会三心二意”,范老师也多次前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医学院等多所学校进修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她感慨着说:“因为当时年龄小,学校的同学都很关心我,照顾我,带着我一起住在学生宿舍。”

“大家很团结,工作很认真,老教师带着年轻教师一起探索”范淑荣老师在回顾自己在江西医学院的科研生涯时如是说。她在成长为优秀技术人员的过程中,从生物科研工作追光者变成发光者,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把自己的学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为学院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雅趣相续,风采自成

“做科研的同时,也请对科研之外的事情保持热情”。范淑荣老师不仅在科研上专注,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满着热情。“我喜欢看小说,可以拓宽视野,提升自己。”范老师有许多业余爱好,她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自制的图书。文体兼修,张弛有道是范老师的人生态度,她年轻时喜欢打篮球、剪报,她还喜欢十字绣,屋里挂着的都是范老师亲手做的十字绣作品。

如今年逾九十的范老师依旧喜欢看书,以切身行动践行“学习是无止境的”,她鼓励在场师生“博学笃志,青春无悔”,希望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实干担当时代重任。

范老师凭借出色的工作成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荣获了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多次被评为江西医学院优秀科研工作者。在成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也是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从风华正茂到年华垂暮,她用30余年的教育岁月光华书写了教书育人事业生动的注脚,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一代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道461号 邮编:330006
电话:0791-86360556 传真:0791-86360556
E-mail:sbms@ncu.edu.cn luhaishan@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