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师说青言
师说(第四期)| 潘炳荣:躬耕教坛,接续“荣”光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3-12-2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院教师秉承“崇德博识、守正创新”院训,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干担当砥砺奋进,凝聚硕果累累芳香满园。为进一步宣传我院优秀典型先进事迹,讲述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学院特设【师说·青言】栏目,传递正能量,激励教师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共同朝着“育一流人才,创示范学院”使命愿景不懈奋斗。

本期【师说】小宝小贝将带大家走近基础医学院潘炳荣老师和刘秋如老师,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

潘炳荣老师,出生于1928年,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退休,退休前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原江西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教授。

因为热爱,所以乐于奉献;因为敬业,所以勇于担当。1945年,潘炳荣老师在战火中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在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深入学习医学知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祖国正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潘炳荣老师将对祖国的情感贯穿在求学的全过程,并下定决心用丰富的学识报效祖国。毕业后他留校参加工作,从事寄生虫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教学研究期间,潘老先生在各种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极力克服困难,尽心尽力给学生们上课,一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坚定信念实地调研,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医疗水平低下,血吸虫病在中国大地上疯狂肆虐,全国血吸虫病人超一千万人。面对血吸虫病害的严峻形势,毛泽东主席于1956年冬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防治血吸虫病是千百万群众对病害的一场严重斗争,潘炳荣老师看到当时人民群众深受寄生虫严重危害,毅然决然响应号召,前往鄱阳湖周围的疫区一线参加研究和医疗工作。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钉螺是其中间宿主,农民不可避免的在野外工作时遇到钉螺而感染血吸虫病。潘老师跟随医疗队来到村子里,不仅用专业知识给百姓开展科普活动,提高村民防范意识,树立群众依靠科学、积极治疗的信心。同时潘老师深入野外,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研究,深入了解血吸虫的生活习性,用高效及科学方式帮助村民灭螺填沟。在潘老师等科研及医疗人员共同努力下,短短两年时间,鄱阳湖周边的村镇血吸虫感染情况已大幅度好转。血吸虫病的防治,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劳动力得到恢复,进而保证了生产的发展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潘炳荣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务实的作风参与到一次又一次教育活动中。潘老师勤恳工作一辈子,为人豁达不求索取,履职尽责默默奉献,不仅着力推动寄生虫学科的发展,更是不遗余力帮助年轻的教职工传承优良传统,为教育教学工作付出毕生的努力。

本次“医路朝夕”寻访老教师活动也寻访了刘秋如老师,一个具有三十六年党龄的老同志,连续两年优秀获党务工作者称号。对刘老师和潘老师来说,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潜心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他们的使命。

临别之际,在场师生为两位老师分别献上花束并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医路漫长,两位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脚踏实地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奋勇争先坚持拓展医学视野,在有限的青春岁月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只为桃李满天下。老教师们将自己的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故事娓娓道来,句句真情段段入心;认真负责、脚踏实地是老教师们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做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主动求变、用知识服务全民健康、用科研反哺教育教学工作是老教师们的初心与梦想。志做大先生,力着细微处,正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潘炳荣老师和刘秋如老师这样的教师躬耕教坛,勇担使命,基础医学院的故事方能越讲越生动、越讲越精彩。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道461号 邮编:330006
电话:0791-86360556 传真:0791-86360556
E-mail:sbms@ncu.edu.cn luhaishan@ncu.edu.cn